日冕物质抛射是巨大的、携带磁力线的泡沫状气体,在几个小时中被从太阳抛射出来的过程。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释放能量的另一种形式,表现为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从太阳向外抛射一团日冕物质(速度一般从每秒几十公里到超过每秒1000公里),使很大范围的日冕受到扰动,从而剧烈地改变了白光日冕的宏观形态和磁场位形。日冕物质抛射是日冕大尺度磁场平衡遭到破坏的产物,日冕物质抛射破坏了太阳风的流动,产生的干扰会影响到地球,甚至引发悲剧结果。
当抛射物抵达地球时被称为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这可能会扰乱地球磁层,压缩向日面和使背日面延伸成尾状。当在背日面的磁层重连结时,它创造出数兆瓦特能量,从地球后方倾入上层大气。此过程造成特别强的极光(常出现在北极的称北极光,在南极则称南极光)。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伴随着耀斑,会破坏无线电的传输,造成能量耗损(断电),并对人造卫星和电力传输线造成损害。
日冕物质抛射的物理特性是什么?
典型的日冕物质抛射结构可以分成三部分,包含一个低电子密度洞、嵌入在洞内高密度的核(主体,在日冕仪的影像中呈现明亮的区域)、和一个明亮的前沿。其结构明显,但是许多的日冕物质抛射都欠缺其中一项元素,或甚至三项都没有。大多数的日冕物质抛射都来自活动区(黑子群与经常伴随的耀斑)。这些区域的磁场线是封闭的,磁场的力量大到足以抑制等离子活动;日冕物质抛射必需打开这些磁场线──至少也要局部的──才能逃逸至
太空。有时日冕物质抛射也会来自太阳宁静的区域(虽然在许多情况下安静的区域曾活跃过)。在太阳极小期,日冕物质抛射主要出现在太阳磁赤道的日冕环流带中,在太阳极大期时则来自活动区,在纬度的分布上是较均匀。日冕物质抛射的速度范围从20公里秒至2,700公里秒,平均速度是489公里秒(依据SOHO的LASCO在1996年至2003年测量)。以日冕仪的影像为基础的平均质量为1.6×1015克。由于日冕仪的影像的测量本质是二维空间,因此这只是质量下限。抛射的频率与太阳周期有关:从太阳极小期的隔天一次到太阳极大期的每天5至6次。这些数值也是下限,因为在太阳背向地球那一侧的日冕物质抛射是不可能被日冕仪探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