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电脑芯片,大到三峡大坝;近到衣食住行,远至探索宇宙,每一件都与工程息息相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科技人员和工程师用科学探索世界、通过工程实践为人类带来福祉。
2020年3月4日,是首个“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工程日”。业内人士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这一国际日既是要彰显工程师对当今世界的贡献,更是期望“世界工程日”推动工程解决全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纵观世界近代史,任何国家的强盛都与工业化紧密相关,成功的工业化都是与成功的工程发展分不开的。中国有悠久的工程传统,都江堰、大运河等都是我国古代工程的辉煌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领域更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龚克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成立50多年来出任主席的第一个中国人,亦是设立“世界工程日”的重要提议者和推动者。
龚克表示:“‘世界工程日’的意义在于促成两股推动力,一方面推动全社会认识工程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全方位支持工程发展尤其是工程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推动工程界增强责任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推动工程自身转型发展,这两股力量合在一起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界在推动工程全球化的路上已经做了多年的努力。2016年,中国科协代表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了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国际互认。中国科协和中国工程院亦是“世界工程日”的重要推动者。“中国科协还将继续联合有关部门致力于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帮助我国工程师‘走出去’在海外执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部长刘阳介绍说。
龚克认为,当下工程发展尚有很多困难与不足,突出表现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不足,尚未形成相应的“通识”;多学科跨领域合作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不足,尚未摆脱专业壁垒和禁锢;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不足,不能很好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要;工程技术伦理的教育、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这些问题不只困扰中国,也存在于全球工程领域。”
尽管多年推进拓宽专业和学科,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工程专业与学科划分最细的国家。在当前全球化不可逆转、跨界融合已成大势,新技术、新学科频出,特别是信息化席卷全球的态势下,如何突破专业学科和行业的壁垒,成为中国工程能力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
龚克强调,工程直接影响生活和环境,工程师的工程实践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工程师不仅要具备科技专业知识,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面临严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首倡设立“世界工程日”,得到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80多个国家和区域工程组织的积极支持,中国和纳米比亚联合40多个国家在教科文组织执委会上提案,最终在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将3月4日确定为世界工程日,这一天正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的生日。(记者 李艳)
关键词: 世界工程日